| 无障碍浏览 | 繁體版 | 网站地图
区委 | 区人大 | 区政府 | 区政协
您的位置: 首页 >政法之窗>综合治理>详细内容

三放全覆盖 服务零距离

来源:区民政局 发布时间:2020-05-26 16:48:16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三“放”全覆盖  服务“零距离”

      近年来,鼎城区民政局在推动基层公共服务(一门式)全覆盖工作中不等不靠、不推不拖,着眼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进民政业务“网上办、马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,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和好评。

      一放是“放权”到镇村,让基层更有为。局党组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服务(一门式)全覆盖工作,多次专题研究部署,成立了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推进过程中的问题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“两集中三到位”,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,共清理取消各类行政审批事项4项,现有各类行政审批办事服务项目48项。开展了“四办”项目清理,其中能马上办的10项、网上办的44项、就近办的10项、一次办的47项,取消行政审批证明(盖章)事项20项,为深化放管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积极开展村(社区)事务准入制度,研究制定村(居)委会依法自治清单,村(社区)工作事项由原来的办理128项、协助办理67项减少到办理62项、协助办理30项,切实为村(社区)减负增效。将农村低保、特困人员供养、临时救助、残疾人两补、老年人福利等8项涉及民生的办事服务项目审核、审批权下放到乡、村,赋予乡村两级更多的工作自主权,让他们敢于主动作为。同时将每一个下沉事项的办理流程、所需资料和办结时限等信息编制办事指南,让群众做到心知肚明。如以前临时救助审批权在局机关,群众遭遇突发性困难后需要从村一级申报再到民政局审批,时间长、流程多,改革后群众只需到村一级提出申请,救助金额在1000元以内的乡镇就可以审批,实现当日办结,1000元以上的10个工作日内就可办理完毕。仅2019年,全区各乡镇审批的临时救助业务达到6232人次,救助金额643万元,占全区救助总额的92%。

      二放是“放事”进平台,让办事更便捷。依托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,倒逼民政改革,打破部门壁垒,融合各股室专业操作系统,主动对接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一体化平台、智慧党建平台和我的常德APP,构建起无边界的业务协同,实现政务服务资源共享、业务协同和互联互补,推动群众办事“路上跑”向信息“网上跑”的转变。目前,民政业务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平台能够办理的有76项,在我的常德APP上能够办理的有7项。同时减少申请材料的事项达8项共16份,6份材料已实现复用。通过平台实现网络办理,5项民政业务审批实现了即时办理。如城乡低保申请以前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多达12项,现在减少到3项,申请对象可以选择以上三个平台任一方式实行网上办理,民政部门对提交的资料通过与人社、市场监督、公安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,完成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后即可批复低保待遇,群众无需到各部门提交资料。同时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完全实现了网上申请、网上登记、网上年检工作。民办非企业单位审批由60日改为即时办理,社会团体审批由60日缩短为7日。对公益类、社会福利类、公共服务类等社会组织,实行备案制度,全区村级老年人协会实现了100%全覆盖。

      三放是“放后”强监督,让关系更清爽。通过标准化、规范化和信息化,将民政相关工作业务下放后,在形式上实现了办事与审批的物理隔离,屏蔽了各种人情关系,压缩了权力的灰色空间,割断了权力腐败链条。群众办事无需直接面对审批部门和干部,进入村级综合服务大厅或者网上服务平台,即可享受阳光、便捷的无差别服务。坚持透明办理,实行办事标准、办事途径、办事过程公开,办事过程阳光化运作,群众可随时在网上、热线、短信等多种渠道查阅办理事项所需申请资料、事项进展和办理结果,审批不予通过的一次告知其理由和依据。我局还将有关民政业务政策通过村村响、鼎广电台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,将群众最为关切的城乡低保、特困救助等相关政策和对象在乡村两级进行公示,为办事群众解疑答惑,接受群众监督。在今年开展的农村低保兜底保障对象清理工作中,我们通过“一门式”基层公共服务平台,基本实现了网上办理全流程,全区新增2000人左右低保对象,因政策透明、流程规范,未出现一例到区级上访,电话咨询、信访减少80%。(鼎城区民政局  黄胜波)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